邵雍,字尧夫,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生于1012年1月21日,去世于1077年7月27日,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易学家和诗人。他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在哲学和易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邵雍出生于相州林县(今河南省林州市),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大邵村)。自幼便胸怀大志,勤奋好学,立志通过求学改变人生。他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冬天不生炉火,夏天也不扇扇子,夜里经常挑灯夜读,数年如一日。他不仅醉心于书本知识,还相信实践与游历同样重要,为了增长见识,他曾跋涉黄河、汾河、淮河、汉江,考察西周分封国的齐、鲁、宋、郑遗址,这些经历让他逐渐领悟了“道在是矣”的哲学思想,认为天地之道便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
三十岁时,邵雍遇到了共城县令李之才,这位官员听闻他的勤学精神,主动登门教授他《河图》《洛书》以及伏羲所传的八卦六十四卦图象等深奥的易学知识。在李之才的悉心教导下,邵雍更加刻苦,日夜苦思冥想,甚至连续多年夜不成眠。经过潜心钻研,他对天地运转、阴阳消长、世事变迁等自然与社会规律有了深刻理解,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
公元1049年,邵雍迁居洛阳。刚到洛阳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居住在简陋的房屋中,以打柴为生,亲自烧火做饭照顾双亲。然而,他始终安于清贫,乐道忘忧,并未因物质的简朴而动摇内心的修行与学问追求。洛阳城内的名臣志士,如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人,对邵雍的才学十分钦佩,纷纷与他结交,更有人主动为他购置了房宅。1062年,王拱辰、富弼和司马光等人共同出资,在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为他购置了一处园宅。邵雍将此地取名为“安乐窝”,并自号“安乐先生”。他每日清晨焚香静坐,思考天地之道,下午则饮酒吟诗,有时也随心所欲地外出游玩,生活平静而充实。
尽管才学出众,邵雍始终对仕途不感兴趣。宋仁宗嘉祐年间,朝廷曾多次下诏征召贤士,西京留守王拱辰特别推荐了邵雍,希望任命他为将作监主簿,后来又有机会担任颍州团练推官。然而,邵雍坚决推辞,甚至称病以谢,始终保持着淡泊名利的态度,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问研究和著述之中。
邵雍在学术上的成就极为卓越,著有《皇极经世》《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等。其中,《皇极经世》运用易理与易数,探究宇宙的起源、自然演变与历史变迁,以“以天时验人事,以人事验天时”为核心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而《渔樵问对》则以樵夫发问、渔翁解答的对话形式,探讨天地、自然、社会、历史与人事等广泛主题,涵盖了太极、动静、阴阳等哲学范畴,展现了深邃的思想洞见。
1077年,邵雍因病重卧床,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等好友每日轮流在旁守候,并一同商议丧葬事宜。当邵雍得知这些安排后,便召来儿子邵伯温,叮嘱他务必将自己与祖先合葬。不久后,邵雍病逝,享年六十七岁。宋神宗赵顼追赠他为秘书省著作郎,元祐年间,宋哲宗赵煦又追赐谥号“康节”。
邵雍为人豁达,淡泊名利,生活清贫却怡然自得。他待人诚恳真挚,不分贵贱,交谈时总是称赞他人长处,极少批评他人的不足,因此深受敬重与爱戴。他的学术思想虽然曾引发争议,但他在理学与易学方面的贡献无可否认,尤其是他独特的数理哲学体系,影响了后世理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