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樵者问渔者曰:“人谓死而有知,有诸①?”
曰:“有之。”
曰:“何以知其然?”
曰:“以人知之。”
曰:“何者谓之人?”
曰:“目耳鼻口、心胆脾肾②之气全,谓之人。心之灵曰神③,胆之灵曰魄④,脾之灵曰魂⑤,肾之灵曰精⑥。心之神发乎目,则谓之视;肾之精发乎耳,则谓之听;脾之魂发乎鼻,则谓之臭;胆之魄发乎口,则谓之言。八者具备,然后谓之人。夫人也者,天地万物之秀气⑦也。然而亦有不中者,各求其类也。若全得人类,则谓之曰全人之人⑧。夫全类者,天地万物之中气也,谓之曰全德之人⑨也。全德之人者,人之人⑩者也。夫人之人者,仁人之谓也。唯全人,然后能当之。
“人之生也,谓其气行⑪,人之死也,谓其形返⑫。气行则神魂交⑬,形返则精魄存⑭。神魂行于天,精魄返于地。行于天,则谓之曰阳行⑮;返于地,则谓之曰阴返⑯。阳行则昼见而夜伏者也,阴返则夜见而昼伏者也。是故,知日者月之形⑰也,月者日之影也;阳者阴之形⑱也,阴者阳之影也;人者鬼之形⑲也,鬼者人之影也。人谓鬼无形而无知者,吾不信也。”
【注释】
①有诸:有这回事吗?“诸”为“之乎”的合音。
②目耳鼻口、心胆脾肾:指人体八种器官,分别与生命功能相关联。
③神:心灵之灵性,主视觉。
④魄:胆之灵性,主语言。
⑤魂:脾之灵性,主嗅觉。
⑥精:肾之灵性,主听觉。
⑦天地万物之秀气:人被认为是天地间最精华的气。
⑧全人之人:身心灵全备之人。
⑨全德之人:德行圆满之人。
⑩人之人:具备仁德之人。
⑪气行:生命活动存在,指活着。
⑫形返:形体归于自然,指死亡。
⑬神魂交:神魂运行交融,象征生命活力。
⑭精魄存:精气与魄归于肉体,象征死亡后的静止状态。
⑮阳行:阳气运行,象征白昼活动。
⑯阴返:阴气回归,象征夜间静止或死亡。
⑰日者月之形:太阳为月亮之本体。
⑱阳者阴之形:阳是阴的本体。
⑲人者鬼之形:人是鬼的本体。
【翻译】
樵夫问渔夫:“人死后真的还有知觉吗,有这回事吗?”
渔夫回答:“有的。”
樵夫继续追问:“你怎么知道的呢?”
渔夫答道:“通过人便可以知道。”
樵夫又问:“什么被称为‘人’呢?”
渔夫解释说:“当眼、耳、鼻、口、心、胆、脾、肾之气完整俱全时,就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人。心之灵气称为‘神’,胆之灵气称为‘魄’,脾之灵气称为‘魂’,肾之灵气称为‘精’。心神作用于眼睛,便形成了视觉;肾精作用于耳朵,便形成了听觉;脾魂作用于鼻子,便形成了嗅觉;胆魄作用于口,便形成了语言。这八种能力齐备,才称得上是完整的人。人,是天地万物的灵秀之气汇聚而成的。然而,也有不完全具备这些特质的人,他们按照各自的特质寻求归类。如果能具备完整的人类特质,就称为‘全人之人’。在‘全人之人’中,得天地万物之间完整气韵之人,可称为‘全德之人’。而‘全德之人’,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中之人’。能称为‘人中之人’的,便是具有仁德之人。只有具备完整人类特质的‘全人之人’,才能担当起这样的称号。
“人生,意味着气在体内流转;人死,意味着形体归返大地。气流动时,神魂交融;形体消亡时,精魄留存。神魂升于天界,精魄归于地下。升于天者称为‘阳行’;归于地者称为‘阴返’。阳行者在白天显现,夜晚隐伏;阴返者在夜晚显现,白天隐伏。因此,太阳是月亮的形体,月亮则是太阳的影子。阳是阴的形体,阴是阳的影子。活着的人是鬼的形体,鬼则是人的影子。有人说鬼没有形体,没有知觉,我可不相信啊。”
【解读】
这段对话围绕着“人死后是否还有知觉”展开,渔夫从人的身体构造与灵性入手,逐步引申到人之生死的关系及天地间阴阳交替的奥妙,深刻揭示了生命的本质以及生死循环的哲理。他的回答不仅解答了樵夫的疑问,也为人们提供了看待生死的独特视角。
首先,渔夫以人体的构造为切入点,提出“完整的人”的概念。他将人的眼、耳、鼻、口、心等身体器官与心神、肾精、脾魂、胆魄等灵性关联起来,强调这些灵性之气作用于身体器官,赋予人类感知世界的能力。这种理论表明,人类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天地灵气的汇聚。人的完整性既体现在身体的协调,也体现在灵性的充盈。只有具备完整灵性和身体的“全人”,才能达到“全德之人”的境界,而“全德之人”则是人类的最高追求。这种解释不仅深化了对“人是什么”的理解,也将人类置于天地万物的整体框架中,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当樵夫追问生死之际,渔夫进一步阐释了生死的本质。他认为,“人生”是气的流转,“人死”是形体的归返。生时,神魂交融于人体;死后,神魂升于天界,精魄归于地下。这种分离并非消亡,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通过将“阳行”和“阴返”与天地的日月运行相联系,渔夫揭示了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转化。太阳与月亮,白天与夜晚,阳与阴,生与死,既相对立,又相统一。这种哲学思想表明,生命的终结并非彻底的消失,而是进入另一种自然循环中,成为天地的一部分。
渔夫进一步用“影子”的比喻,阐明人鬼关系及阴阳转化的深意。他将活着的人比作“鬼的形体”,将鬼视为“人的影子”,强调二者的相互依存。这种比喻打破了生与死的绝对界限,指出生死之间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同一生命流转的不同状态。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意义上对死亡的恐惧,将其还原为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同时,渔夫反驳了“鬼无形无知”的观点,认为鬼虽隐于无形,但其存在不可否认。这种看法蕴含着对灵性与生命本质的尊重,提醒人们敬畏自然与未知。
从这段对话中,人们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启示。首先,渔夫的解释将生命与天地融为一体,强调人生的完整性来自身体与灵性的协调。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忽略精神与灵性的重要性,而渔夫的观点提醒我们,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的充实与德行的培养。只有在身心合一的基础上,才能成为真正的“全人”。
其次,渔夫对生死的哲学思考告诉我们,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点,而是自然循环的一部分。生死之间的转化让生命具有了连续性,这种思想能够帮助我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死,减少对未知的恐惧。同时,渔夫强调生者与逝者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感情的延续,也是天地自然之道的体现。
最后,渔夫对“鬼”的看法不仅是对传统观念的反思,更体现了对未知世界的开放态度。他提醒我们,在面对未知事物时,不应简单否认,而应以敬畏和探索的态度去理解其可能性。这种态度对于科学发展、文化传承以及个人认知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体而言,这段对话通过对“人”的构造、生死循环以及天地运行的深刻分析,构建了一幅宏大的生命图景,展现了自然之道与人类生命的内在联系。它告诉我们,生与死只是生命的不同阶段,而完整的生命意义在于与天地和谐共处,在生死交替中延续对自然的感悟与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