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渔者谓樵者曰:“仲尼①有言曰:‘殷因于夏礼②,所损益③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④者,虽百世可知也。’夫如是,则何止于百世而已哉!亿千万世,皆可得而知之也。人皆知仲尼之为仲尼,不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不欲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则已,如其必欲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则舍天地将奚之焉?
“人皆知天地之为天地,不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不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已,如其必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舍动静将奚之焉?夫一动一静者,天地至妙者欤?夫一动一静之间者,天地人至妙者欤?是知仲尼之所以能尽三才⑤之道者,谓其行无辙迹⑥也。故有言曰:‘予欲无言⑦’,又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其此之谓与?”
渔者谓樵者曰:“大哉!权⑧之与变乎?非圣人无以尽之。变⑨然后知天地之消长⑩,权然后知天下之轻重⑪。消长,时也;轻重,事也。时有否泰⑫,事有损益。圣人不知随时否泰之道,奚由知变之所为乎?圣人不知随时损益⑬之道,奚由知权之所为乎?运消长者,变也;处轻重者,权也。是知权之与变,圣人之一道耳。”
【注释】
①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
②殷因于夏礼:商朝沿袭了夏朝的礼制。
③损益:增减、改动之处。
④继周:继承周朝的礼制。
⑤三才:天地人三者。
⑥辙迹:车辙与足迹,比喻明显的痕迹或刻意的行为。
⑦予欲无言:出自《论语》,意为“我希望无须言传”。
⑧权:衡量轻重,指权衡事理的能力。
⑨变:变化,指顺应时势的调整。
⑩消长:事物的兴衰变化。
⑪轻重:事物的重要程度。
⑫否泰:否极泰来,指运势的起伏。
⑬随时损益:根据时机的变化进行增减或调整。
【翻译】
渔夫对樵夫说道:“孔子曾经说过:‘殷商继承了夏朝的礼制,所增减的内容是可以知晓的;周朝继承了殷商的礼制,所增减的内容也是可以知晓的。那么,如果有继承周朝礼制的朝代,即使经过百代,其增减也是可以被知晓的。’如此说来,何止百代而已呢?亿千万代,都是可以知晓的。人人都知道孔子是孔子,却不知道孔子之所以成为孔子的原因。如果不想知道孔子之所以成为孔子的原因也就罢了,但若一定要知道,那么除了天地,还能到哪里去寻找答案呢?
“同样,人人都知道天地是天地,却不知道天地之所以成为天地的原因。如果不想知道天地之所以成为天地的原因也就罢了,但若一定要知道,那么除了观察天地的动静,还能到哪里去寻找答案呢?一动一静,不是天地间的至妙之理又是什么呢?天、地、人之间的一动一静,不是天地人之间的至妙之理又是什么呢?因此,孔子之所以能够穷尽三才之道,是因为他的行为没有留下踪迹。所以孔子说:‘我什么都没说。’又说:‘天什么时候说过话呢?但四时照常运行,万物按时生长。’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渔夫继续说道:“‘权’与‘变’的重要性,多么伟大啊!若非圣人,无法完全理解。只有通过变化,才能知道天地的盛衰消长;只有通过权衡,才能知道天下的轻重缓急。盛衰消长是时间的体现,轻重缓急是事务的体现。时运有顺有逆,事务有损有益。圣人如果不知道顺应时运的顺逆之道,怎么能知道变化的作用呢?圣人如果不知道顺应事务的损益之道,怎么能知道权衡的作用呢?运用盛衰消长规律的是变化,处理轻重缓急事务的是权衡。因此,权衡和变化,都是圣人所遵循的处世之道。”
【解读】
这段对话通过渔夫对樵夫的讲解,深刻探讨了孔子的圣人之道,以及圣人如何在“动”与“静”、“权”与“变”之间体悟天地与人间的至理。渔夫以孔子的话为切入点,从历史的延续到天地的运转,从自然的规律到圣人的智慧,层层展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圣人之道的全景画。
首先,渔夫引用孔子关于殷、周继承礼制的论述,强调历史的延续性和规律性。孔子认为,即使百世之后,后代的礼制变化也可推测。这说明圣人能够通过理性的观察,洞察事物发展的脉络和规律。这种洞察力不仅仅局限于历史制度的沿袭,更体现了孔子对天地与人间整体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渔夫进一步指出,人们敬仰孔子为圣人,却常常忽视探究他成为圣人的原因。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不仅在于他们的智慧与德行,更在于他们深谙天地运行的道理。这一观点启示我们,要想理解伟人的思想和行为,必须回归到宇宙与自然的根本法则。
其次,渔夫将天地的运转与圣人的智慧联系起来,提出“动”与“静”是天地运行的至妙之处。这种交替不仅是自然现象的规律,也是人类行为与思维的原则。渔夫引用孔子的话:“天何曾说过什么呢?四季照常运行,万物自然生长。”强调天道无为而治、自然成就的特质。这种无言的智慧,正是圣人对天地之道的模仿与追随。孔子“无言”的思想不仅是一种谦逊,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即通过观察和顺应自然规律,找到与天地合一的生命状态。这种观点提醒我们,行动和决策不应违背自然的本质,而应在动静之间找到平衡,遵循事物的本来规律。
渔夫进一步阐释了“权”与“变”的重要性,指出这二者是圣人智慧的核心。“变”是对万物消长规律的体察,揭示了时间与事物的动态特性;“权”是对轻重缓急的权衡,体现了在复杂情况下的决策能力。圣人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他们能够看到事物的变化,还因为他们懂得在变化中把握轻重、调整行动。他们既能顺应时间的盛衰变化,又能灵活调整事物的增损,以达到最佳的结果。这种“变”与“权”的结合,展示了圣人如何通过对天地万物的理解,指导人间事务的治理。
“变”与“权”不仅是圣人治世的智慧,也是每个人应对生活的哲理。“变”让我们认识到世事无常,提醒我们在面对变化时保持灵活与适应;“权”让我们学会审时度势,懂得权衡利弊,找到行动的最佳时机。无论是个人的生活抉择还是社会的治理方略,只有掌握了“变”与“权”的智慧,才能在变化中把握不变,在复杂中找到清晰的方向。
通过这段对话,渔夫将天道、人事与圣人的智慧融为一体,为我们描绘了一种贯通天地与人间的哲学体系。这种体系提醒我们,伟大的智慧往往在于尊重自然、顺应变化、权衡利弊,并在动静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节奏。这种智慧,不仅让圣人成为圣人,也能为我们每个人提供超越自我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