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樵问对

《渔樵问对》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易学家邵雍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这本书以渔夫、樵夫对话的形式探讨宇宙之道、天地之理、自然运行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的运作逻辑,是理学发展中的一颗明珠,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瑰宝。邵雍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思想视角,将深奥的易学与人生哲理融会贯通,使得《渔樵问对》成为一部既富哲学思辨性,又具文学趣味的经典之作。
人之灵,圣通天地

【原文】

樵者问渔者曰:“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①者,何以知其然耶?”

渔者对曰:“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声色气味②者,万物之体③也。目耳口鼻者,万人之用④也。体无定用,惟变是用。用无定体,惟化是体。体用交⑤而人物之道于是乎备矣。然则人亦物也,圣人亦人也。

“有一物之物,有十物之物,有百物之物,有千物之物,有万物之物,有亿物之物,有兆物之物。生一一之物,当兆物之物者,岂非人乎?有一人之人,有十人之人,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万人之人,有亿人之人,有兆人之人。生一一之人,当兆人之人者,岂非圣乎;是知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圣也者,人之至者也。物之至者始得谓之物之物也。人之至者,始得谓之人之人也。夫物之物者,至物⑥之谓也;而人之人者,至人⑦之谓也。以一至物而当一至人,则非圣人而何?人谓之不圣,则吾不信也。

“何哉?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⑧,一身观万身⑨,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者焉;又谓其能以心代天意⑩,口代天言,手代天工⑪,身代天事者焉。又谓其能以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者焉。又谓其能以弥纶天地⑫,出入造化⑬,进退今古⑭,表里人物者焉。

“噫!圣人者,非世世而效圣焉。吾不得而目见之也。虽然吾不得而目见之,察其心,观其迹,探其体,潜其用,虽亿万千年亦可以理知之也。人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别有天地万物,异乎此天地万物。’则吾不得而知之也。非唯吾不得而知之也,圣人亦不得而知之也。凡言知者,谓其心得而知之也。言言者,谓其口得而言之也。既心尚不得而知之,口又恶得而言之乎?以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谓妄知也。以不可得言而言之,是谓妄言也。吾又安能从妄人而行妄知、妄言⑮者乎!”

【注释】

①灵于万物:在人类能超越其他万物的智慧与感知能力。

②声色气味:指事物的声音、色彩、气息、味道,象征外界事物的基本属性。

③体:事物本体、本质。

④用:功能、作用。

⑤体用交:本质与作用互相交织。

⑥至物:最完美、最极致的物。

⑦至人:最完美、最极致的人,即圣人。

⑧观万心:洞察众人之心。

⑨观万身:了解众人之形与行动。

⑩代天意:以圣人之心领悟与传达天道。

⑪代天工:代替自然之工,完成天地创造之事。

⑫弥纶天地:包罗天地万物。

⑬出入造化:通达宇宙万物的生灭变化。

⑭进退今古:贯通古往今来的道理。

⑮妄知、妄言:虚妄的认知与言论。

【翻译】

樵夫问渔夫:“人是万物中最具有灵性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渔夫回答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中最具有灵性的,是因为人的眼睛能够捕捉万物的色彩,耳朵能够听取万物的声音,鼻子能够嗅到万物的气息,嘴巴能够品尝万物的味道。声音、色彩、气味、味道,是万物的本质。眼睛、耳朵、嘴巴、鼻子,人人皆用。物体没有固定的作用,通过变化来表现作用;作用也没有固定的本质,只有变化才是本质。本质和作用相互交织,人和万物的道理就完备了。那么,人也是万物,圣人也是人。

“一种物有的仅有一物之能,有的具备十物之能,有的具备百物之能,甚至千物、万物、亿物之能,乃至兆物之能。生出一个物体,能够相当兆物之能,这岂不正是指人吗?而在人中,也有相当一人之人,相当十人之人,相当百人之人,相当千人之人,甚至相当亿人、兆人的人。能够相当亿人、兆人的人,岂不正是圣人吗?因此,人是万物之灵,圣人则是人之极致者。万物之中的极致之物,方可称为物中之物;人类之中最为极致的,才能称为人上之人。万物之至,即真正的物;人的极致,即真正的人。以一种达到极致的事物,来对应一位达到极致的人,这不是圣人又是什么呢?如果有人说这不是圣人,我是不会相信的。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圣人能够用一颗心去洞察万心,以只身体察万物,从一个物体感悟整个世界,用一生去参悟万代的道理。他们能够用心体悟天意,用口代替天道言语,用双手实现天工的创造,用身体成就天事。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万物本性,通彻人事的变迁。他们还能包容天地,出入于自然的生灭,贯穿古今,内外通透,万物皆显现于自己的理解之下。

“唉!圣人啊,不是世世代代都能有的。我未曾亲眼见过圣人。然而,即使无法亲眼所见,只要洞察他们的心志,观察他们的足迹,探究他们的本质,理解他们的应用,即便相隔千百年,也能推测出他们的智慧和道理。如果有人对我说‘天地之外,还有另一方天地,那里有完全不同的万物,与我们所知的天地全然不同’,那么我无法证实,也无法否认。不仅我无法知晓,即使圣人也无法知晓。凡是能够称为‘知’的,都是内心真正理解了的知识;凡是能够称为‘言’的,都是通过口头传达的思想。如果内心尚且无法理解,又怎么能够用言语表达呢?无法理解的道理硬说自己理解了,这是妄知;无法描述的事物硬要描述出来,这是妄言。我又怎么能跟随这些妄人,去做妄知、妄言的事呢?”

【解读】

这段对话以樵夫的提问为引子,渔夫通过对感知、认知、人与万物、人与圣人的关系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人类在天地万物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圣人作为人类智慧极致的卓越本质。渔夫的回答既是对人类灵慧之源的阐释,也是对知识、智慧与认知边界的反思。

首先,渔夫从人类的感官功能谈起,说明了眼、耳、鼻、口这些感知工具,使人类能够感知万物的色彩、声音、气味和滋味。万物通过形态和作用展现自身,而人类通过感官与之交互。形态与作用相互转化、彼此依存,构成了人与物之间的运行之道。这一阐释让我们认识到,人类作为万物中的一部分,并不独立于自然,而是通过感知和互动,与天地万物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关联。

接着,渔夫进一步将人类灵慧的层次分为多个层级。他指出,不同的人在能力上有所差异,从“一人之人”到“兆人之人”,这些称谓代表了个体对世界认知和影响的广度与深度。而圣人作为“人之人”,是人类智慧的最高体现。他们不仅能理解兆人的道理,还能洞察万物的本质。这种超越常人的理解力和包容力,使圣人成为万物和人类的桥梁,既能领悟天道,也能化解人间的纷争。渔夫的话提醒我们,人类的灵慧不仅在于感知万物,更在于以理性和智慧将这些感知升华为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洞察。

当樵夫提问圣人的本质时,渔夫首先通过描述圣人以“一心观万心”“一世观万世”的特质,展现了圣人作为天地万物理解者的全能视角。圣人具备洞察天时、领悟地理、通达万物的本性,同时理解人事的变迁。圣人以一颗心体察万物,以一具身体实现天道的创造,这是圣人独特的责任与使命。通过这些描述,渔夫强调了圣人不仅是智慧的象征,更是天命的执行者和人类的导师。

其次,渔夫也指出圣人并非每代皆有,甚至可能永远无法亲见。但即使如此,通过探察他们的思想、行为和遗留的道理,人们仍然能够理解圣人的智慧与德行。渔夫以此说明,理解的本质不在于亲眼所见,而在于通过理性和道理去追溯与感悟。圣人的思想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成为永恒的指引,这也是他们的智慧能够跨越千百年、为后人所敬仰的原因。

最后,渔夫对“妄知妄言”进行了批判。他指出,真正的“知”必须来源于内心的真实理解,而真正的“言”必须建立在清晰的表达基础上。如果一个人未曾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却妄称自己知道,或者试图用语言描述自己无法把握的事物,那么便是“妄知妄言”。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知识的亵渎,更可能误导他人。渔夫的反思提醒我们,认知不仅需要谦逊,更需要诚实。承认认知的局限,是走向真正智慧的第一步。

这段对话的意义在于,渔夫通过人与万物、人与圣人的关系,揭示了人类如何在感知与理性中寻找自身的位置,以及如何以谦逊和智慧追求对宇宙本质的理解。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