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樵问对

《渔樵问对》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易学家邵雍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这本书以渔夫、樵夫对话的形式探讨宇宙之道、天地之理、自然运行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的运作逻辑,是理学发展中的一颗明珠,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瑰宝。邵雍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思想视角,将深奥的易学与人生哲理融会贯通,使得《渔樵问对》成为一部既富哲学思辨性,又具文学趣味的经典之作。
天地心,生死循环

【原文】

樵者问渔者曰:“复①何以见天地之心乎?”

曰:“先阳已尽②,后阳始生③,则天地始生之际,中则当日月始周之际,末则当星辰始终之际。万物死生,寒暑代谢,昼夜变迁,非此无以见之。当天地穷极④之所必变,变则通,通则久⑤,故《象》言‘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顺天故也。”

樵者谓渔者曰:“无妄⑥,灾也。敢问何故?”

曰:“妄⑦,则欺也。得之必有祸,斯有妄也,顺天而动,有祸及者,非祸也,灾⑧也。犹农有思丰而不勤稼穑者,其荒也,不亦祸⑨乎?农有勤稼穑⑩而复败诸水旱者,其荒也,不亦灾乎?故《象》言‘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贵不妄也。”

樵者问曰:“姤⑪,何也?”

曰:“姤,遇也。柔遇刚⑫也,与夬⑬正反。夬始逼壮,姤始遇壮,阴始遇阳,故称姤焉。观其姤,天地之心亦可见矣。圣人以德化及此,罔有不昌。故《象》言‘施命告四方’,‘履霜’之慎,其在此也。”

渔者谓樵者曰:“春为阳始⑭,夏为阳极⑮,秋为阴始⑯,冬为阴极⑰。阳始则温⑱,阳极则热⑲;阴始则凉⑳,阴极则寒㉑。温则生物,热则长物,凉则收物,寒则杀物。皆一气别而为四㉒焉。其生万物也亦然。”

【注释】

①复:指《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复卦”,象征阳气初生、循环复始。

②先阳已尽:旧的阳气消失。

③后阳始生:新的阳气开始生发。

④穷极:发展到极限。

⑤通则久:变化畅通,则可长久持续。

⑥无妄:指《易经》中的“无妄卦”,象征无妄之灾或不正常的祸患。

⑦妄:虚妄、欺骗。

⑧灾:不可抗的天灾,如水旱等。

⑨祸:人为造成的祸患,如懒惰导致歉收。

⑩稼穑:播种与收割,泛指农业劳作。

⑪姤:《易经》中的“姤卦”,象征不期而遇或柔遇刚。

⑫柔遇刚:阴柔之物遇到阳刚之物。

⑬夬:指“夬卦”,象征阳盛逼迫阴消。

⑭阳始:阳气初生(春季)。

⑮阳极:阳气最盛(夏季)。

⑯阴始:阴气初生(秋季)。

⑰阴极:阴气最盛(冬季)。

⑱温:温暖,促使生长(春)。

⑲热:炎热,使万物生长茂盛(夏)。

⑳凉:凉爽,万物收敛(秋)。

㉑寒:寒冷,万物凋零(冬)。

㉒一气别而为四:同一元气分化为四季变化。

【翻译】

樵夫问渔夫:“怎么才能从复卦看出天地的本心呢?”

渔夫回答:“当先前的阳气已经耗尽,新的阳气开始萌生时,就是天地初生的时刻。中间,则是日月开始周而复始运行的时刻;到了末尾,则是星辰始终运行的时刻。万物生死更替,寒暑轮回交替,昼夜不断变迁,没有这些就不能看出天地的本心。如果天地万物到达穷尽之处,必然会发生变化。变化则意味着通达,通达才能持久。因此,《易经·象传》中说:‘先王在至日闭关,商旅不再出行,诸侯也不再巡视四方’,这是顺应天道的表现啊。”

樵夫又问:“无妄,灾也(《易经·杂卦》)。请问是什么意思?”

渔夫解释道:“‘妄’就是欺诈,必然会招致祸患,这就叫‘妄’。如果顺应天道行事,却仍然遇到不好的事情,那就不是祸患,而是天降的灾难。就像农民希望丰收却不肯辛勤耕种,最终荒废了庄稼,这不正是自作自受的祸患吗?而农夫已经辛勤耕种,却因水灾或干旱而导致庄稼歉收,这不是天降的灾难吗?因此,《易经·象传》说:‘先王顺应时节,使万物繁盛’,就是强调不可妄为啊。”

樵夫继续问道:“那姤卦是什么意思呢?”

渔夫答道:“姤卦,意为相遇,阴柔遇到阳刚,与夬卦正好相反。‘夬’开始逼近阳刚,‘姤’开始遇到阳刚,阴初遇阳,因此称为‘姤’。观察姤卦,可以看出天地的本心。圣人以德教化,达到这个境界,万物就不会有不繁荣昌盛的。《易经·象传》说‘施行政令,告诫四方’,正如初见冬霜,提醒人们谨慎行事。”

渔夫又说道:“春天代表阳气初生,夏天阳气达到极盛,秋天阴气初生,冬天阴气极盛。阳气初生时,气温温暖;阳气极盛时,天气炎热;阴气初生时,天气转凉;阴气极盛时,天气严寒。温暖滋养万物,炎热促使万物生长;凉爽让万物成熟,严寒则让万物凋零。一股天地之气分化为四种状态,万物的生长也是如此啊。”

【解读】

这段对话通过樵夫与渔夫的问答,深入探讨了天地的本心、天道的运行规律以及《易经》中的重要象辞,如“无妄”“姤”等。渔夫以天地的变化为例,将深奥的哲学思想与自然现象紧密结合,不仅阐明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也揭示了人类行为应如何与天道相顺应的智慧。

渔夫首先解释了天地的本心,通过天地气息的变化和自然现象的更替,将天道的本质展现在樵夫面前。他以阳气的生发与消尽、日月星辰的运行为例,说明了万物在生死、寒暑、昼夜中的循环往复。这种变化体现了天道的动态性,万物运行至极点时,必然发生变化,而变化意味着畅通无阻,通达才能持久。渔夫引用《易经·象传》的例子,说明古代圣王如何顺应天道,在日落闭城、停止商旅行动,这是对天道的敬畏与顺从。这种观念让我们认识到,顺应自然规律是维持万物和谐和社会安定的关键。

樵夫随后问及“无妄”的含义,渔夫将其分为“人为祸患”和“天降灾难”两种情况。“妄”指的是不合天道、欺骗他人的妄为行为,必然招致灾祸,这是自作自受。而顺应天道行事却遭遇灾难,则属于天命。例如,农夫不勤于耕种却希望丰收,这是妄为;而勤奋耕作却因天灾歉收,则是不可抗拒的天命。渔夫再次引用《易经·象传》中的内容,强调先王顺应时节培育万物的重要性,提醒人们不可妄为。这段话告诉我们,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脚踏实地,任何试图违背天道的行为都可能招致灾祸。

关于“姤”的解释,渔夫从阴阳的关系入手,揭示了“柔遇刚”的哲理。他指出,“姤”是阴阳初遇的状态,与“夬”的“阳盛压阴”相对。此时万物开始交感,圣人顺应此理,以德行教化天下,推动万物繁荣。“姤”所反映的是一种初生的希望,也是一种潜藏的危机,提醒人们在阴阳初遇的关键时期,谨慎行事,顺势而为。这种阴阳交感的思想,不仅是对自然运行规律的总结,也蕴含着对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的深刻洞见。

最后,渔夫以四季变化为例,将天地的运行具体化。他将春、夏、秋、冬分别比喻为阳气初生、极盛,以及阴气初生、极盛的四个阶段,生动地描绘了天地之气如何影响万物的生长、成熟、凋零。这种变化既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生命过程的缩影。渔夫的话提醒我们,四季的交替不仅仅是自然现象,更是天道在时间上的体现。人类生活若能与四季的节律相协调,就能更好地顺应天道,实现自身的安宁与发展。

从整体来看,这段对话表达了对天道与人事关系的深刻认识。渔夫通过具体的自然现象和《易经》的哲理告诉樵夫,天道在变化中维持平衡,而人类的行为也必须遵循这种平衡原则。顺应天道,意味着尊重自然、脚踏实地,不妄为、不逆势;而对阴阳交感的敏锐观察和适时行动,则是智者应具备的素养。这种对天道的尊重与顺应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为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现代人从中可以获得许多启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既要因时而动,又要量力而行;在面临危机时,应避免盲目行事,学习天道的变化之道,找到化解的办法。万物的运行有其规律,人类若能将天道的智慧融入生活,不仅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痛苦,还能获得更长远的幸福与安定。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