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渔者谓樵者曰:“人之所谓亲①,莫如父子也;人之所谓疏②,莫如路人也。利害③在心,则父子过路人远矣。父子之道,天性④也。利害犹或夺之,况非天性者乎?夫利害之移人,如是之深也,可不慎乎?路人之相逢则过之,固无相害之心焉,无利害在前故也。有利害在前,则路人与父子又奚择焉?路人之能相交以义,又何况父子之亲乎?夫义者,让⑤之本也;利者,争⑥之端也。让则有仁⑦,争则有害。仁与害,何相去之远也!尧、舜亦人也,桀、纣亦人也,人与人同,而仁与害异尔,仁因义⑧而起,害因利而生。利不以义,则臣弑⑨其君者有焉,子弑其父者有焉。岂若路人之相逢,一目而交袂⑩于中逵⑪者哉!”
樵者谓渔者曰:“吾尝负薪矣,举百斤⑫而无伤吾之身,加十斤则遂伤吾之身,敢问何故?”
渔者曰:“樵则吾不知之矣。以吾之事观之,则易地皆然。吾尝钓而得大鱼,与吾交战。欲弃之,则不能舍;欲取之,则未能胜。终日而后获,几有没溺⑬之患矣。非直有身伤之患耶?鱼与薪则异也,其贪而为伤则一也。百斤力,分⑭之内者也;十斤力,分之外者也。力分之外,虽一毫犹且为害,而况十斤乎!吾之贪鱼,亦何以异子之贪⑮薪乎!”
樵者叹曰:“吾而今而后,知量力而动⑯者,智矣哉!”
【注释】
①亲:亲近,指父子等至亲关系。
②疏:疏远,指路人等陌生人。
③利害:利益与损害。
④天性:自然生成的亲情本性。
⑤让:谦让,退让。
⑥争:争夺,争斗。
⑦仁:仁爱之心。
⑧义:道义、公正之理。
⑨弑:臣杀君,子杀父的不义行为。
⑩交袂:衣袖相交,形容擦肩而过。
⑪中逵:道路交会之处。
⑫举百斤:背负一百斤重量。
⑬没溺:溺水。
⑭分:能力范围。
⑮贪:过度追求。
⑯量力而动:衡量自身能力后再行动。
【翻译】
渔夫对樵夫说:“人们口中最亲近的关系,莫过于父子;最疏远的关系,莫过于路人。然而,如果心中被利害左右,父子之间的关系会比路人还要疏远。父子之情是天生的,但即便是这样的天性,也可能被利害侵夺,更何况那些不是天性的关系呢?利害对人的影响如此之深,怎能不慎重对待?路人相遇之后各自离开,彼此之间无加害之心,因为他们之间没有利害关系。但如果有了利害关系,那么路人和父子之间又有什么选择呢?路人之间尚且能够以道义相交往,更何况父子这样亲近的关系呢?义是谦让的根本,利是争斗的根源。谦让会带来仁爱,而争夺则会引发伤害。仁爱与伤害,二者相差何其远!尧、舜是人,桀、纣也是人,人与人本相同,但仁爱与伤害却截然不同。仁爱因义而生,伤害因利而起。如果追逐利益而不讲义理,那么臣子杀害君主、儿子杀害父亲的事情就有可能发生。这样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还不如相遇后擦肩而过的路人了!”
樵夫接着问渔夫:“我曾经背过柴,扛一百斤对我身体无害,但再加十斤,却让我感到不堪重负。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渔夫回答:“伐木的事我不了解。不过以我钓鱼的经验来看,各行各业都如此。我曾经钓到一条大鱼,与它较量许久。想放弃,却舍不得;想捕获,却又战胜不了。整整一天下来才捉到它,但我差点因此溺水。这难道只会带来身体受伤的隐患吗?虽然鱼和柴不同,但因为贪婪而受伤的道理是一样的。一百斤是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而那多出的十斤,却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超出能力范围,哪怕只是多出一毫,也会造成危害,更何况是十斤!我因贪鱼而受伤,和你因贪柴而受伤又有什么不同呢?”
樵夫感叹道:“从今以后,我才知道量力而行才是真正的智慧啊!”
【解读】
这段对话从人的亲疏谈起,探讨了利害对人性与关系的深刻影响,继而通过樵夫与渔夫的亲身经历,引出对贪欲与量力而行的反思。渔夫以浅显易懂的比喻道出了深刻的哲理,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人际关系与行为尺度的重要视角。
渔夫指出,父子是人们口中最亲近的关系,但一旦利害之心侵入,甚至会比路人还要疏远。这揭示了人性中的矛盾——本该由天性维系的亲情,在利益面前也可能失去纯粹。相较之下,路人因为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反而更能以一种纯粹的义理相待。这种对比让我们意识到,利害是人际关系中最敏感的变量,既能将亲情拉远,也能让陌生人亲近。正如渔夫所言,“义”是谦让的基础,而“利”则是争夺的起点。义能催生仁爱,利则容易滋生伤害。尧、舜以义行仁,成就千古英名;桀、纣因利施害,遗臭万年。二者虽同为人,但因所行之道不同,人生的结果天差地别。这段话提醒我们,在追逐利益时,不能忽视义理的约束。仁爱可以修复和维持关系,而过度的利欲则可能使最亲密的关系分崩离析。
接下来,樵夫用扛柴的例子提出了对“分寸”的疑问。他发现自己能轻松负担百斤,却因多出十斤而感到不堪重负。渔夫通过自己的钓鱼经历回应了这一问题,说明贪婪带来的后果。钓鱼本是他的能力范围,但因为想抓住那条大鱼,他耗尽力气、冒险捕获,差点溺水。这个教训让他明白,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追求,无论看似多么微小,都会带来潜在的危害。渔夫将鱼与柴作类比,指出虽然二者性质不同,但因贪念而受害的道理是相通的。贪婪使人超越自己的极限,而这种超越往往以损害自身为代价。
这段对话中的核心思想是对“量力而行”的强调。无论是处理人际关系还是面对自身需求,都要有清晰的边界意识。渔夫的教诲不仅适用于樵夫伐木,也适用于我们的生活。很多时候,人们因贪求更多的利益、地位或资源,而忽视了自己的承受能力,最终陷入身心俱疲甚至失败的境地。量力而行并非不思进取,而是以自身能力为基础,做出理性、恰当的选择。
渔夫的话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警示:人际交往中,过度的利欲会使关系异化,甚至导致伤害。父子之间因利害而疏远的现象并不鲜见,正因如此,渔夫特别提倡用“义”来维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这意味着彼此关怀与付出;在社会关系中,则需要推崇公平与尊重。
樵夫的感叹——“知量力而动者,智矣哉”——是对渔夫教诲的深刻领悟。这句话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人生哲学。它提醒我们,认清自身的能力与局限,保持适度的追求,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对生活的尊重。在一个强调竞争与效率的现代社会,这种量力而行的智慧尤为重要。唯有在追求目标时保持理性,才能平衡得与失,避免因过度追求而付出沉重代价,进而真正获得持久的幸福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