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渔者谓樵者曰:“子知观天地万物之道乎?”
樵者曰:“未也。愿闻其方。”
渔者曰:“夫所以谓之观物①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②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谓之理者,穷③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④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命⑤者,至⑥之而后可知也。此三知⑦也,天下之真知也,虽圣人无以过之也。而过之者,非所以谓之圣人也。
“夫鉴⑧之所以能为明者,谓其能不隐万物之形也;虽然鉴之能不隐万物之形,未若水之能一万物之形也;虽然水之能一万物之形,又未若圣人之能一万物情也。
“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⑨者,谓其圣人之能反观⑩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又安有我于其间哉?
“是知我亦人也,人亦我也,我与人皆物也。此所以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⑪,其目无所不观矣;用天下之耳为己之耳,其耳无所不听矣;用天下之口为己之口,其口无所不言矣;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其心无所不谋矣。
“夫天下之观,其于见⑫也,不亦广乎!天下之听,其于闻⑬也,不亦远乎!天下之言,其于论⑭也,不亦高乎!天下之谋,其于乐⑮也,不亦大乎!
“夫其见至广,其闻至远,其论至高,其乐至大,能为至广、至远、至高、至大之事,而中无一为焉,岂不谓至神至圣⑯者乎?非唯吾谓之至神至圣者乎,而天下谓之至神至圣者乎?非唯一时之天下谓之至神至圣者乎,而千万世之天下谓之至神圣者乎?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已。”
【注释】
①观物:观察万物。
②理:事物的法则与道理。
③穷:穷究、探究。
④尽:彻底理解。
⑤命: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或天命。
⑥至:达到极致。
⑦三知:理、性、命三种智慧的理解。
⑧鉴:镜子。
⑨一万物之情:洞察、包容万物的真实情状。
⑩反观:内省,反思自身。
⑪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借用众人的眼光观察世界。
⑫见:见识,眼界。
⑬闻:听闻,耳力所及范围。
⑭论:讨论,言辞的高度。
⑮乐:乐趣,精神的愉悦与境界。
⑯至神至圣:最为通达智慧、超凡入圣之人。
【翻译】
渔夫对樵夫说:“你知道观察天地万物的方法吗?”
樵夫说:“不知道。但我想听一听这方法是什么。”
渔夫说:“所谓观察事物,不是只用眼睛去看它。不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心去观察;也不是用心去观察,而是依据理去观察。天下的事物,无一没有理,无一没有性,无一没有命。所谓理,深入探究之后才能知晓;所谓性,完全了解之后才能知晓;所谓命,达到一定境界之后才能知晓。这三种认知,是天下真正的智慧,即使是圣人也不能超越这种观察方法。如果有人超越了,那就不止是圣人的境界了。
“镜子之所以能够照得清楚明白,是因为它不隐藏万物的形态。虽然镜子能如实映照万物形态,却比不上水能够使万物形态在其中得到统一呈现;虽然水能够使万物形态在其中统一呈现,但又比不上圣人能够洞察万物的本情。
“圣人之所以能够洞察万物的本情,是因为圣人能够反观内心。所谓反观,就是不以自己的角度去观察万物。不以自己的角度去观察万物,而是从万物本身的角度去观察万物。如果能做到以万物本身的角度去观察万物,又哪里会有‘我’(主观偏见等)夹杂在其中呢?
“由此可知,我也是他人,他人也是我。我和他人都是物。这样来看,能够用天下人的眼睛作为自己的眼睛,那么眼睛就没有什么看不到的了;用天下人的耳朵作为自己的耳朵,那么耳朵就没有什么听不到的了;用天下人的嘴巴作为自己的嘴巴,那么嘴巴就没有什么不能说的了;用天下人的心思作为自己的心思,那么心思就没有什么不能谋划的了。
“观察天下的这种方式,从所见来说,不是很广阔吗?听闻天下的这种方式,从所闻来说,不是很深远吗?谈论天下的这种方式,从所论述的内容来说,不是很高妙吗?谋划天下的这种方式,从所带来的好处来说,不是很宏大吗?
“所见极为广阔,所闻极为深远,所论极为高妙,所乐极为宏大,能够做极为广阔、极为深远、极为高妙、极为宏大的事,然而心中却没有一点刻意为之的想法,难道这不可以说是至神至圣的人吗?不只是我称其为至神至圣的人,而且天下人也会称其为至神至圣的人;不只是当时天下的人认为他是至神至圣的人,千秋万代的人都会认为他是至神至圣的人。超过这个范围再往前去探索,未来的疑惑就能够知晓了。”
【解读】
这段对话以“观察天地万物的方法”为引,层层展开,从眼观到心察,再到理悟,最终上升到圣人所达到的至高境界。渔夫以深入浅出的语言揭示了认知的本质,强调了观察事物需超越表象、摆脱主观局限,从道理、本性和命运的层面去体悟万物的情理和规律。这番阐释既是对宇宙万物奥秘的探讨,也是对人类如何超越自身局限、达至至高智慧的深刻启示。
渔夫指出,仅凭眼睛观察,容易局限于表象;即便用心观察,也难免带有主观情感;唯有通过道理,才能真正接近事物的本质。这表明,对万物的认知必须从浅入深、从外在到内在,最终依循规律和道理。这种认知路径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事物时,不应止步于表面的视觉感知或个人主观判断,而应追求更深层次的理性分析和哲学反思。
在探讨圣人的境界时,渔夫将“反向观察”作为核心理念,意指放下主观偏见,从万物本身的角度出发,去体悟事物的本性与情理。只有完全剔除“我”的执念,与万物融为一体,才能做到以天下人的眼、耳、口、心为己用,进而实现极为广阔、深远、高妙、宏大的观察、听闻、言论与谋划。这种观点凸显了换位思考和全局观念的重要性。现代社会中,这一理念尤为适用,无论是解决人际矛盾还是制定政策决策,若能站在不同立场审视问题,就能更全面、更客观地作出判断。
渔夫将观察天地的境界推向极致,提出“至神至圣”的境界,即能穷尽世间的广阔与深远、妙理与乐趣,却又不带丝毫刻意为之的意念。这种无为而为的状态,正是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人的原因,也是千百世人所共同景仰的最高智慧。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不带偏执与造作,在尊重万物本性的同时,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这种“无心”的态度不仅是对天地万物的最好敬畏,也是对人生智慧的最佳诠释。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领悟到,人类认知的核心在于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从狭隘的个人视角迈向广阔的宇宙视野。渔夫以镜子、水与圣人作比喻,说明圣人之所以能超越世俗,在于他们能够抛却个人成见,与万物的情理融合一体。无论是观察、倾听、表达,还是谋划,他们都以天下人的角度行事,因而具有非凡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