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樵问对

《渔樵问对》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易学家邵雍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这本书以渔夫、樵夫对话的形式探讨宇宙之道、天地之理、自然运行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的运作逻辑,是理学发展中的一颗明珠,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瑰宝。邵雍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思想视角,将深奥的易学与人生哲理融会贯通,使得《渔樵问对》成为一部既富哲学思辨性,又具文学趣味的经典之作。
附录四 邵雍之子所作《邵氏闻见录》

宋·邵伯温

卷十八

【原文】

伊川丈人与李夫人因山行,于云雾间见大黑猿有感,夫人遂孕。临蓐时,慈乌满庭,人以为瑞,是生康节公。公初生,发被面,有齿,能呼母。七岁戏于庭,从蚁穴中豁然别见天日,云气往来。久之以告夫人,夫人至无所见,禁勿言。既长,游学,夜行晋州山路,马突,同坠深涧中。从者攀缘下寻公,无所伤,唯坏一帽。熙宁十年,公年六十七矣。夏六月,属微疾,一日昼睡,觉且言曰:“吾梦旌旗鹤雁自空而下,下导吾行乱山中,与司马君实、吕晦叔诸公相分别于一驿亭。回视其壁间,有大书四字曰‘千秋万岁’。吾神往矣,无以医药相逼也!”呜呼,异哉!

【翻译】

伊川丈人(邵雍的父亲)与李夫人在山中行走,于云雾间见到了一只大黑猿,心有所感,李夫人随后怀孕。临产时,庭院中满是慈乌,人们都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于是生下了康节公(邵雍)。邵雍刚出生时,头发覆盖着脸,已经有牙齿,还能呼唤母亲。七岁时,他在庭院中玩耍,从蚂蚁洞穴里突然看到另一番天地,有阳光照耀,云气往来流动。过了许久,他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到蚂蚁洞穴处却什么也没看见,于是禁止他再提及此事。邵雍长大后,外出游学,一次深夜行走在晋州的山路上,马突然受惊,他和马一起坠入深涧。随从人员攀援而下寻找,发现邵雍并无大碍,只是帽子坏了。熙宁十年,邵雍六十七岁。夏季六月,他患了轻微的疾病,一天白天睡觉,醒来后说:“我梦见旌旗、仙鹤和大雁从天空中降下,在下方引导我行走在群山之中,我与司马光(字君实)、吕公著(字晦叔)诸位先生在一座驿亭中分别。回头看到墙壁上,有四个大字写着‘千秋万岁’。我的神魂已经去了,不用医药来逼我了。”唉,真是奇异啊!

卷二十

【原文】

康节先公居洛,凡交游年长者拜之,年等者与之为朋友,年少者以子弟待之,未尝少异于人,故得人之欢心。……每出,人皆倒屣迎致,虽儿童奴隶皆知尊奉。每到一家,子弟家人争具酒馔,问其所欲,不复呼姓,但名曰:‘吾家先生至也。’虽闺门骨肉间事,有未决者,亦求教。康节先公以至诚为之开论,莫不悦服。十余家如康节先公所居安乐窝起屋,以待其来,谓之‘行窝’。故康节先公没,乡人挽诗有云:‘春风秋月嬉游处,冷落行窝十二家。’洛阳风俗之美如此。

【翻译】

邵康节(邵雍)先生居住在洛阳,凡是与他交往的人,年长者他就行拜礼,年龄相仿的就与他们做朋友,年少的就以子弟的礼节对待他们,从来没有对人有一点不同,所以得到人们的欢心。……每次出门,人们都急忙倒穿着鞋子迎接他,即使是儿童和奴隶都知道尊敬他。每到一家,子弟和家人们都争着准备酒食,询问他的需求,不再称呼他的姓,只是说:“我家先生来了。”即使是家庭内部骨肉之间的事情,有不能决断的,也来向他请教。邵康节先生以最真诚的态度为他们开导论述,没有不心悦诚服的。有十几家仿照邵康节先生所居住的安乐窝建造房屋,用来等待他的到来,称为“行窝”。所以邵康节先生去世后,乡里人写的挽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春风秋月游玩的地方,冷落了十二家行窝。”洛阳的风俗就是如此美好。

下一篇:暂无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